1952
7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正式改组为“外文出版社”,行政上受出版总署领导,业务上由中宣部领导。任命师哲为社长,刘尊棋为副社长。建社时的主要业务部门为总编室,下设:图书编辑部、翻译部、《中国文学》编辑部、《人民中国》编辑部、《人民画报》编辑部和资料室等。其中图书编辑部是现在外文出版社的直接前身。社址在北京国会街26号。同月,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中央一级各出版社的专业分工及其领导关系的规定(草案)》。其中明确规定外文出版社是“国家对外宣传的外文书刊统一的出版机构(除少数专业性质的外文书刊外,均归该社统一出版)”。《规定(草案)》为外文出版社规定的任务是用外国文字出版:中国人民领袖的著作;中国政府的文告、政策文件和有关政治设施的著作;中国重要理论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成熟著作;介绍伟大祖国情况的文章、通讯、文学作品;对国外宣传的外文著作、刊物等。9月,外文出版社提供的德、英、法、俄等外文版书刊,随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展览团首次参加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办的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10月,杨承芳任图书编辑部主任。
1953
1月,外文出版社起草了《对于〈毛泽东选集〉英语本出版的初步意见》报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胡乔木阅后转报刘少奇审批。刘少奇同志于2月19日做出具体批示。2月,郭沫若为《离骚》英文版写序。3月起,外文出版社先后制订《图书编辑部图书编辑工作暂行条例》《图书编译出版工作的基本程序与基本制度(草案)》及《翻译工作程序》。5月,应外文出版社邀请,英国柯烈茨书店经理汤姆斯·罗素来华,代表劳伦斯出版公司与我方签订在英国出版《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的协议。这是经刘少奇副主席批准,新中国第一本委托国外翻译出版的重要书籍。7月,师哲社长向社领导传达刘少奇副主席有关指示:“应一再强调外文出版社的重大政治任务及工作的政治意义,使干部有深刻明确的认识”,“一切对外宣传都要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审稿工作主要由外文出版社负责,大的问题应和中央商量。”
1954
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英译本完成,外文出版社刘尊棋、方钜成、于宝榘和外国专家爱泼斯坦参加翻译工作。7月,外文出版社制订《关于研究外国读者反映的办法》。12月,出版总署撤销。全国出版事业的管理均由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负责。外文出版社在行政上改由该局领导,业务方针仍由中宣部领导。
1955
2月,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外文出版社主持召开《宋明平话小说选》翻译出版座谈会。
1956
3月,外文出版社新办公大楼建成,地址在北京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至此,外文出版社由国会街26号迁入新址办公。10月,经中央批准,外文出版社业务方针从中宣部领导改由中联部领导,行政上仍属文化部出版局领导。
1957
1月,时代出版社与外文出版社合并,1958年上半年两社又分开。
1958
7月,外文出版社行政领导关系由文化部移交给新成立的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业务方针的领导仍属中联部。9月,吴文焘任外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1959
2月,《家》英文版出版,巴金亲自为英文版写了后记。4月,《毛泽东诗词》(十九首)英文版翻译出版。此后陆续翻译出版了西班牙文、法文、印地文、荷兰文和印尼文版。9月,吴寿松、程十发绘制插图的《儒林外史》(英文本)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获插图银质奖。10月,大型画册《中国》出版。该画册是为纪念新中国诞生10周年,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主持下,由外文出版社及各有关单位共同协作编辑出版的。
1960
3月,外文出版社上报《建国10年来出版工作概况》。其中提到:10年来共用13种文字出版了毛泽东著作的单行本141种(中文选题41种),发行123万册,受到国外广大读者的重视。不少国家根据我社出版的译本转译为本国文字。另外,刘少奇著《论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1961
3月,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罗俊兼任外文出版社社长。5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英文版出版发行。
1962
4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法文版出版发行。7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西班牙文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