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聆听国际书展上的中国声音
编者按: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光明日报》邀请资深出版从业者,讲述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线见闻,了解世界出版业最新动态,聆听国际书展上的中国声音。外文出版社首席编辑、主题时政编辑部主任蔡莉莉就“主题破圈 挖掘中国精神内核”进行了分享。
主题破圈 挖掘中国精神内核
最近两年,从伦敦书展到法兰克福书展,大型国际书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紧跟国际社会热点,比如生态保护、人工智能这些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并以书业展览与交流的形式,完成一次次深度的文化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人共襄盛会见面会谈,意义在哪里?在国际书展的现场不难寻找到答案。
书展是出版商面对面洽谈合作的好机会,是编辑了解最新书业潮流和趋势的好时机。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国际书展上关注中国话题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外文出版社在2024年伦敦国际书展上举办了一场《做幸福的普通人:百年职校的故事》英文版图书发布会,之后与阿拉伯科学出版社签署了版权输出协议。巧合的是,在发布会前,一位首次见面的版权代表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就此书进行阿语版权合作。作为编辑,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被认可的快乐。在这场发布会上,许多外国面孔驻足认真聆听,并在发布会后与作者仔细交谈。这从侧面说明中国主题图书的内容创意获得提升,外国读者对中国也更感兴趣,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出版业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出版业,在翻译之外,首先要做好内容创意,挖掘中国题材的精神内核,同时让合适的讲述者进行生动表达。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中国题材能不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新鲜出海?参展商对内容创意的偏好,无疑可以引发更多思考。
近年来,出版业国际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文学出版合作依然很受欢迎,主题图书在国外也越来越受关注。2024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外文出版社与多国出版商达成15项版权输出或合作出版意向,拓展了国际人脉。2019年8月,在中国外文局倡议下,“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协作机制已吸纳18家中方和38家海外出版机构参与建设,实现700余种中国主题图书在海外本土出版,成为助推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一个新平台。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首席编辑、主题时政编辑部主任 蔡莉莉
▲《光明日报》(2025年4月23日 07版)